为证明同性恋和普通人一样。
20世界30年代,精神分析专家艾弗伦 · 胡克做了一个实验。
胡克的同性恋研究团队找到了30名男同性恋者和30名男异性恋者作为实验的志愿者,分成不同的两组。
两组实验对象在年龄、智力、家庭教育程度都非常接近,他们也都没有接受过任何精神治疗。
唯一的区别是两组的性取向不同。
在实验过程中对这两组志愿者进行了三种个性测试。
其中包括当时非常流行的用来检测精神疾病的罗夏墨迹板测试(Rorschach inkblot test)。
这个测试用抽象和模糊的墨迹,让测试者去看他们看到的是什么,根据所得结果,医生再分析测试者的精神状态。
在进行这些测试后,胡克团队将所得结果分给了几个专家,让专家们判断其中哪些是同性恋,哪些是异性恋。
结果两组测试数据反应,同性恋和异性恋在精神状况上根本没有明显区别。
在胡克实验结果的推动以及舆论的影响下。
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正式做出宣布,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同性恋不再被列为精神疾病。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将同性恋从疾病列表中删除,并将每年5月17日定为“国际不再恐同日”。
2001年,荷兰成为第一个允许同性登记并结婚的国家
2014年12月19日,中国首例“同性恋矫正治疗”案宣判 ,原告胜诉
2016年3月23日,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发布声明,呼吁所有医疗机构停止一切有关同性恋的“扭转治疗”。
2017年5月24日台湾宣告同性婚姻合法化,成为亚洲第一个同性婚姻合法的地区。
蔡康永在出柜时讲过一句话:
越多人出柜,柜子就越不容易存在。
我们总得给那些爸爸妈妈看,你出了柜不会死掉。不是每一个出柜的人,都被社会逼到阴暗的角落去,最后没有路可以走。
是的,越多人走出柜子,越多人了解柜子里面的人,就不需要再有柜子。
人们之所以反对同性恋,大部分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的认知里面,只有阴阳结合,异性相吸,也只有异性才能结婚组成一个家庭。
当超出我们认知的同性恋出现时,我们就会感到恐慌与威胁。
而同性恋本身则会因自已的不同而感到焦虑迷茫不知所措。
他们害怕自已的不同被发现后,会受到群体排斥而丢掉工作。
更怕家人因此难做人。
世俗的偏见和压力让他们不得不伪装自已,尽力让自已看起来和大多数人一样。
他们有的选择像《断背山》的杰克和恩尼斯一样表面上娶妻生子,背地里和心之所爱密会。
有的选择像导演易智言一样,为不让父母难做人。
不断谈女友,直到父母过世才敢出柜。
这个世界对同性恋有太多的误解和不公。
即使在父母面前出柜,也得到父母的理解。
但一到人群中,又不得不把自已装进柜子。
世俗的偏见和歧视,让他们不敢轻易冒险出柜。
其实,全球已有将近30个国家承认同性婚姻合法。
社会在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纳和理解同性恋。
影视剧中也逐渐加入同性恋元素,让我们得似多维度了解同性恋。
最近频上热搜的《权利的游戏》中蓝礼角色设定是同性恋。
热播美剧《行尸走肉》中的亚伦和耶稣角色设定也是同性恋。
亚伦和耶稣都是非常厉害的追踪者,心地善良,有团队精神,看人眼光独到。
除性取向外,他们和其它人没有什么不同,甚至能成为让人膜拜的领导者。
拍摄剧版《行尸走肉时》时,有人问及耶稣是否会设定为同性恋。
作者罗伯特柯克曼这样回答:
“就是这样,我的意思是谁在乎呢?他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也恰好是个同性恋。他为什么不能是呢?我觉得没有理由在剧中会有所不同。”
是的,TA只不过恰好是个同性恋,这即不会对你的生活有任何影响,也不会影响TA继续优秀。
那我们为什么要去歧视和反对呢?
有很多人担心,对同性恋的包容会让同性恋日渐增多或是生育率下降。
那不包容,同性恋就不存在了吗?
事实证明,我们包容与不包容,区别只在于,包容能让他们走在阳光下,不包容会让他们躲在柜子里。
到底是站在阳光下的同性恋可怕,还是躲在在暗处的同性恋可怕。
做同性恋是天性使然,是一种迫不得已。
如果可以,没有人愿意去违背世俗伦理,把自已置于世俗压力之下。
但无奈于同性恋本身就是一种天性,是一种自然现象 。
而有些后天习得的同性恋,是可以通过家庭和社会教育来预防的。
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将同性恋的形成归结为先天性和后天的影响,而且后天的影响更大。
1、先天遗传
在弗洛伊德时代,还没有发明同性恋这个词,当时人们把这种“个例”称为性倒错。
有极其少数的同性恋是遗传基因因素引起的,即生理上的染色体的构成导致,是可以通过 DNA 鉴定出来的。
2、后天家庭环境影响
在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这本书中,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并不是一种病态。
在同性恋者身上,看不到任何功能衰减的迹象,甚至他们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超高的智商。
在性与发展的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的表现,尤其是在3~5岁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的时候。
如果他们没有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就有可能出现性倒错。
比如男孩因为缺乏父亲的养育或陪伴,而与母亲过度亲密,则容易引起男孩阳刚部分的缺失,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有可能会找更加阳刚的男性为伴侣。
反之,一个在成长过程中缺失母爱的女孩,则会缺失女性柔美的部分,进而导致长大以后有意择柔美的女性为伴侣。这些,其实都是在弥补童年时的缺失。
3、创伤性经历
有心理专家指出,有部分同性恋是因为曾经历过性侵,导致对异性身体产生憎恶。
也有些是因为与异性交往后,连连遭受挫败,导致对异性失去信心,因此转向同性恋。
可见,当我们无法理解的事情出现时。
去反对它,歧视它,事情不会自动解决,反而会越演越烈。
相反,用爱理解与包容去客观对待,更容易让我们看到问题引发的真像,也就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有句话说得好:
我可以不认同你生活的方式,但我愿意捍卫你不同于我的生活权利!
NED
文章为本号原创,转载请后台留言
-作者-
坏坏小懒猫,自媒体小编。以梦为马,随处可牺的心理学爱好者。
每天五分钟,一起学心理,关注本账号,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