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官方网站-必发365一些奖金-365最快比分网

季羡林"考他娘的什么东西"缘何走红? 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季羡林

[华声在线导读]“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近日,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一段抱怨考试的日记引发关注,网友纷纷称赞大师真性情。日记出版时曾被建议删改,季羡林则决定一字不改:“我70年前不是圣人,今后也不会成为圣人。”

分享到

[新闻解读]

分析

“考他娘的什么东西”为何备受推崇

文/关东客

每一个人都有过考试的烦恼,即使像季羡林这样的大师也不能免俗。无论是过去的八股取士,还是后来的新式教育,包括现行的教育体制,考试一直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考他娘的什么东西”,这种愤怒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无奈。青年求学时的季羡林其实和今天读书的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大师同样需要历经考试的磨练。

教育肯定离不开考试。考试的意义不在于刁难学生,而在于检验学习成果,促进学习热情。但考试同时也是一件比较残酷的事情,因为通过考试可以立马分出成绩高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就此拉开。没有人希望考试,可却无法逃离考试。

一个人一生要参加过多少次考试?这个数字估计很多人没有统计过,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估计不会少于100次。这还不包括参加各种各样的面试、资格考试等等。季羡林先生的抱怨之所以受到追捧,恰恰是因为公众对于考试的憎恶、逃避与纠结。这种高认同度的背后其实也反映了考试这种形式在教育中地位的尴尬。

由季羡林先生日记里的抱怨,让我们难免不想到曾经备受推崇的民国课本,民国小学生日记,还有很多民国名人的考试佳话,比如钱钟书数学15分考入清华,罗家伦数学零分考入北大。季羡林先生的日记写于80年前,如今读来竟然令人感慨。相比于季羡林生活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按照道理来讲,教育水平也应该提高了。但遗憾的是,尽管我们有各种标准化程式化的考试制度,可却没有培养出几个像季羡林这样的大师。

“考他娘的什么东西”,这是每一个考试者内心的独白。可如果真的没有了考试,又拿什么来衡量学习的效果,成绩的优劣。我们现在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淡化分数的影响,可相对而言,考试这种形式还是相对比较公平公正的评价方式。你当然也可以像季羡林先生一样骂教授,骂“考他娘的什么东西”,可如果你准备好了,又何必去管“考他娘的什么东西”。[新闻观察]

大师“自损”戳破了乡愿的窗户纸

文/寇军

毋庸置疑,大师向来高居神坛,貌似只有接受顶礼膜拜的份。除了在媒体八卦中,偶然看到过一些大师的奇闻轶事,也总觉得那是大师不拘小节,人生花絮而已,绝对瑕不掩瑜。于是,大师一直飘在云端,再也无法靠近,甚至越来越远。在大师驾鹤云游留下的袅袅烟雾之中,只好自甘其后,独自垂怜。

间或也有一些“不知天高地厚”质疑大师的声音冒出,往往被认为是意图借大师上位,在一片喊打声中落荒而逃、销声匿迹。而且,大师自己从来不愿意自辩,可大师的那些护法金刚们,硬生生地把大师变成了现代乡愿最为典型的标志。

所谓乡愿,学者罗志田在《校园里的乡愿风》的系列文章里说,“若对善者和不善者皆不表出自己之好恶,大约就是典型的乡愿了。”

从古至今,“亲其师信其道”,尊敬师长的理念没有很大的改变,一直被奉为传统美德。钱穆先生指出,“天地君亲师”,“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头。其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自可想象”。然而,即便大师受到如此尊重,也与乡愿本来没有半毛钱的瓜葛。事实上,从大师自己的文字中,也可以看到大师并非只愿意听好话,眼里容不得沙子。大师之所以成为乡愿指责的靶子,完全是背后一帮人没有原则地撮弄造成的。

对于乡愿的抨击,孔老夫子直言不讳,“德之贼”。明朝顾允成说,“三代而下,只是乡愿一班人,名利兼收,便宜受用”。而言辞更为激烈的近现代学者张东荪则认为,乡愿的原因,使得士阶级“腐烂”,“只知苟且;只知规避责任;只知迎合意旨;只知从中取利;只知说假话;只知在夹缝中讨生活”。

相比那些坚守乡愿观念又浑然不自知的人来说,季羡林先生言之凿凿,“我70年前不是圣人,今后也不会成为圣人。”多少年前,在季先生还只是学生的时候,自己也骂过娘,还需要后人为他文过饰非吗?乡愿的窗户纸真的该捅破了。

其实,“反求诸己”的优良传统,在时下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黯淡,尤其在文化教育领域更为明显,与乡愿习气的泛滥不无关系。现实中,院士与弟子、教授与学生一旦“反目成仇”,总是会爆出许多的猛料,试想,以前都干嘛去了呢?为什么一定要闹到鸡飞狗跳的地步,才相互攻讦私下脸皮呢?说穿了,利益上的勾连,乡愿的信念,成为彼此攻守同盟的现实纽带。

季羡林先生自爆“粗口”的日记,虽然比不上他的学问文章那么让人有所教益,不过,起码把大师是如何炼成的经历活脱脱地展现出来。大师尚且可以“自损”,说明一团和气甚至沆瀣一气的乡愿帽子,真的不用继续戴下去了。否则的话,在乡愿的毒害下,不仅“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理念不会得以彰显,恐怕还会让“吾只爱吾师,吾不爱真理”的荒唐肆意横行。

[微言大义]

@企鹅爱上北极狐:一个人一生要参加过多少次考试?这个数字估计很多人没有统计过,但在现行评价体制下,少不了。这还不包括参加各种各样的面试、资格考试等等。季羡林先生的抱怨之所以受到网友追捧,恰恰是因为大家对于考试的憎恶、逃避与纠结。这也反映了考试在教育中的尴尬地位。

@关东客:可如果真的没有了考试,又拿什么来衡量学习效果,成绩优劣呢?我们现在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淡化分数的影响,可相对而言,考试这种形式还是相对比较公平公正的评价方式。你当然也可以像季羡林一样骂“考他娘的什么东西”,可没有考试,我们拼得过“×二代”吗?

@何勇:季羡林这篇骂考试的真性情日记在网络上走红,并不是人们尊敬季羡林老先生的这份真性情和豁达,而是很多“学渣”把这篇日记当成自己不爱学习,乃至骂老师、骂考试和痛斥教育体制的挡箭牌和合理借口。但人家骂归骂,学习耽误不了,可我们有些“学渣”,骂完了却啥也没学到,然后,找不到工作又再接着骂。

@小护士007:季羡林的怒骂与今人的吐槽并非一个对象,但考证、考级的无聊也可见一斑。我们在不断追求“被证明”,同时也在不断让自己“被同化”,没办法,社会评价体系就这样。

← 上一篇: 2025年6月,农业银行最新存款利率表来了:3万存1年,利息多少?
下一篇: 如何作废凭证? →

相关推荐

91分期借款平台全面解析

91分期借款平台全面解析

2025-09-28 08:48:31 阅读: 7826
91分期借款平台全面解析

91分期借款平台全面解析

2025-09-28 08:48:31 阅读: 7826
Android开启USB调试模式(使用adb命令)

Android开启USB调试模式(使用adb命令)

2025-08-09 19:46:46 阅读: 4453
提手旁加个千是什么字

提手旁加个千是什么字

2025-09-03 12:47:18 阅读: 8917
汇元科技平台

汇元科技平台

2025-09-26 16:09:12 阅读: 8906
蠻徼的解释

蠻徼的解释

2025-08-21 03:23:05 阅读: 425